通过四个“要”构建起立体化支持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从打通堵点释放活力,到让民间投资主体敢投资、有回报,意在形成促进投资意愿提升的制度闭环。
民间投资对稳就业、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政策面近期释放更大力度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积极信号。
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实施一批务实举措,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相关措施直指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旨在让民营企业敢投资、有回报。
围绕四个“要”,会议明确了接下来新一轮促进民间投资增长,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对稳就业、稳经济重要作用的系列举措。
一是要聚焦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二是要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对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
三是要严格落实招标投标领域相关制度规定,保障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是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破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隐性壁垒,加强创新支撑和融资支持,完善服务体系,让民营企业敢投资、有回报。
民间投资一直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此次会议部署一系列务实举措,释放了更大力度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积极信号。综观四项举措可见,政策本意是要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突破,挖潜释放亿万经营主体活力,让民间投资真正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的“源头活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
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民间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生的就业扩容效应,更是稳住民生基本盘的重要保障。因此,确保可持续的民间投资制度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巩固存量、激发增量的原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9%。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民间投资增长19.6%,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8.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投资增长8.1%,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5%。
这不仅反映了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更对下一步政策持续发力针对民间投资主体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明确了着力方向。
可以说,通过四个“要”构建起立体化支持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从打通堵点释放活力,到让民营企业敢投资、有回报,意在形成促进投资意愿提升的制度闭环。
在准入机制层面,明确提出扩大市场开放领域,特别是在新基建、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方向清除隐形门槛,此举将实质性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要素保障方面,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与民间项目的联动机制,势必带来通过资金倾斜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此外,政府采购预留份额政策,则为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制度保障。
在环境优化维度,破除招投标、资质审批等环节的隐性壁垒,建立基于市场规则的公平竞争体系,其核心在于重塑民营企业的发展预期。
当然,确保民间投资健康可持续,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比如形成从项目对接、创新支持到风险防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正是政策重心从短期激励转向长效服务转型的标志之一。
对于民间投资而言,完全依赖市场化路径难免出现“一窝蜂”跟风投资现象,造成个别领域投资过剩。因此,必要的“投资预警”也是构建民间投资长效服务机制的重要一环。比如,可通过动态监测重点领域产能饱和度,从源头上防范非理性投资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民间投资的活力释放不仅是应对短期挑战的“缓冲器”,更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推进器”。随着“敢投、能投、善投”的制度环境日益完善,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配资论坛,这股源自市场的力量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护航中国经济“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